《大逃杀》:高设定故事的设计与隐文本下的双重主题回归

久闻《Battle Royale》大名,大逃杀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在其元祖电影《Battle Royale》依然在动画、影视、游戏中屡见不鲜。我原以为原作《大逃杀》是类似于惊爆游戏那样将注意力放在暴力和血浆上的B级电影,然而实际观赏之后才发现,大逃杀有着更高的立意与内核。

《大逃杀》的剧情性其实不强,虽然有多线叙事但基本上停留于几个立面的人物,并没有进行深度挖掘,更大的篇幅还是描述其设定推进与揭秘。所以主要还是聊聊它的设定层。

荒诞圣战的高设定

在并不遥远的近未来,某个班级的修学旅行中,一个班级的学生都被麻醉掳走,绑架来到一座小岛上。在这里,他们被选择为“圣战”的参赛者,互相厮杀。其实为了使“平日里相亲相爱的同学互相厮杀”成立,创作者加入了许多冗余的设定,比如说大逃杀的游戏机制、队伍里的鲶鱼,拿到武器装备就立刻离开的时差与队伍拆散,这种小设计充斥全片。

大逃杀真正的说明了什么叫做“不战斗就无法生存”,为了让平日里相亲相爱的同学互相敌视厮杀,在剧本、镜头与情节安排上都下了大功夫。在开始乱战之前的三十分钟里做足了前戏,可以说这三十分钟里节奏完美无缺,情节安排值得回味,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。

BR政策在电影中始终表达的较为模糊,老师仅是做了“因为小孩小瞧大人”这样模糊的解释——当然也正因为如此,本片在血腥之于平添了一份政治恐怖。这当然是合理的,对于学生来说,理解社会上复杂的名词和政治就和理解教科书上的术语没什么区别,电影一开始快速闪过的介绍字幕与一个BR胜利后记者追随的镜头简单粗暴的说明了BR的社会属性。

而后,切换为主角的独白,简单说明了背景故事(这里有一点很独特,是以毕业照为开场切入,这样能让视角先注意到主角是学生,也是故事的主体。)随后快速的展现秋也、老师、典子三人的形象。

可以说,抛开介绍BR的部分,大逃杀的开局宛如一部青春电影,实际上如果剥离大逃杀恐怖与血腥的外壳,内部实际上就是在讲述少年成长和青春迷茫的故事。家庭破碎、师生对立、校园暴力,该有的都有。而之后的修学旅行更是日式青春电影最具文化特色的桥段,只不过大逃杀的修学旅行残酷的甚至有些黑色幽默。

随着大巴车上见到的军队与响起的军鼓,心里的不安逐渐增加,然而一切又被掩盖在青春的温情气氛当中,直到大巴驶入一个黑暗的隧道——这似乎有着隐喻式的情节,大巴车上众人被强制昏迷带领至一处旧校舍,众人逐渐清醒,这时候,《大逃杀》的故事才真正开始。

这里镜头调度和演员走位颇具舞台感,光线从人群里扫过,老师与荷枪实弹的军队来到教室。气氛非常压抑。观众到这里是一知半解的,虽然知道之后的剧情走向,但却不知具体。这里的情节安排的非常巧妙,使用了渐进式的恐吓手段:首先是荷枪实弹的军人,接着是老师的尸体,而后是插嘴的边缘角色,最后则是有一定戏份的配角。四个情节在讲述设定的时候依次插入、井井有条,一步步渲染残酷氛围。

人物的群像调度非常之彰显导演功力,在提问的时候同时完善人物形象和讲述设定,人物即使是在之后的死亡也被展现的无比合理。这点也正是设计的功劳,而电影的人物、故事、情节、背景无不表现着这种设计带来的合理感与丰富感。

“越是虚构的故事,细节处就越要真实。”

大逃杀

双重主题回归

这里不再赘述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设计,如果要涉及那可说的就太多了。这里就再聊聊故事在开头和结束时候的主题回归。

在主线故事结束之后,还有三个“安魂曲”。一是《朋友》、二是《七原秋也的梦》,三则是《中川典子和北野导师的梦》。

这三个安魂曲其实是电影中被截断的三个片段,放在一起却有些耐人寻味。尤其是最后一个梦,北野老师虽然问出了问题,但却是对正片中做出谜一样行为的解答。但即使是解答,依然存在二义性——北野究竟是作为自己所提问,还是作为大人所提问呢?

这种二义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隐文本层的繁复,故事中对青春、暴力的隐喻俯仰皆是,互为表里。这导致了两个解释都能说的通,大人作为完全的孩童,亦是作为更大的大人的不完全,北野老师的人物形象在这一层面上得到了更高的升华。

这种双重的主题回归更像是一种均衡的产物:设定与情节、形式和表现完全对立。残酷的设定、暴力的情节,与之完全相反的则是展示着青春烦恼的叙事形式,唯美宏大的视听表现,完全对立的主题却贯穿了影片始终。

观众评论

对于此片,我特意去寻找了豆瓣上的差评,无外乎集中对主角行为或者说“圣母”最后生还的不满,或者说是对想去看黑深残B级片结果却是青春片的人群的申诉。这部分观众其实期待的是畅快的复仇与杀戮——从这个角度来看,《大逃杀》无疑是血浆片的例外,但如果真要从评分出发,这群人反而才有可能是小众的那一部分。大多数观众对本片传达出的正向情感,还是持肯定态度。

文字设计与音乐设计

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主题人物死亡时候的“一言”,以及正片最后的“走れ”。这样的文字如果是塞在一般的青春片中,说教味其实是很强的,但在加上一个人物的死亡之后,这样的“说教”可信度立马上升了一个档次。 电影中的音乐也是,类似于《关于莉莉丝的一切》都选择了绵密的古典乐,渲染了故事的前现代氛围。不过这个手法在同类型的作品中已经是被滥用了,不多做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