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听见涛声》:回忆结构下的递进式塑造与人物之谜
《听见涛声》改编自冰室冴子的同名小说,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动画电影,该片于1993年5月5日在日本上映。
剧情概述
回忆性质的作品,经典结构如《阿甘正传》、《情书》,主要的特点都是以精心排列的情节片段推进人物关系和剧情,其中角色的主观性和驱动力都会被弱化。“主线”在剧情中往往也是不可见的,这是回忆的基本性质决定的,而此类作品的结构通常也是现在、过去两条剧情线交织进行,此作品也不例外。
故事讲述了在东京就读的杜崎拓某日收到一封同学会的邀请函,在赴会的飞机上陷入了对过去的同学里伽子的回忆之中。
本作主要的情节都是关于杜崎拓与里伽子的关系推进,从里伽子转学而来的初次见面,作者并没有立刻就将主角和里伽子推在一起,而是先通过一个旁观的视角对里伽子产生一个侧面印象,建构了一个虚构的里伽子,并在之后的情节中慢慢打破这种虚构。
不得不说的是,杜崎拓的好友松野丰在故事的前半段充当了里伽子和杜崎拓的桥梁,作者也花费了不少笔墨在此角色上,修学旅行的说明会让二人熟络起来(这也为之后里伽子的借钱埋下伏笔,可谓一事二用)。Hawaii的修学旅行上,作者其实没有太多描写。三流的创作者这时候可能已经大书特书泳装,然而此处主角甚至没有亲眼看见。而是用照片这种形式,朦胧侧面的偷窥了一眼里伽子的泳装形象,相当程度削弱了青春故事的肉欲部分。
到此处,里伽子才刚刚与男主联系上,而时长大概在三分之一处,二人的关系需要加把火,作者让里伽子任性的离家出走、和男主二人来到了东京。东京之于男主仿佛一个异托邦,里伽子的形象在此次东京之旅逐渐改变。作者将里伽子的情绪变化隐藏在她大幅度的形象变化之下,当然这种形象并不讨喜,但确实让人物变得更加复杂。
此处就仿佛是故事的下属和弦,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述这次的东京之旅,最后再回到学校内。里伽子和主角的关系引而不发,作者使用了最后一张牌,松野丰对里伽子的告白,让主角与里伽子的矛盾破裂,也给主角隐藏的情绪一次爆发的机会。
接下来便是最后的收尾,以松野丰对主角的破颜拳为过去剧情线的收尾,这些待解决的矛盾都丢给现在。同窗会上,里伽子并没有来,松野丰与主角和解。过去故事中的每个人也似乎都与过去和解,城下的主角也终于明白了里伽子对自己的感情。回到东京后,他又一次见到了里伽子。
回忆结构之于本作
讲述青春故事的时候,回忆结构预示着一种平淡和狭隘。前者指的是情节片段中的戏剧冲突,后者指的是被塑造人物的视角。人物不仅受限于还未有完善世界观的青少年的思维模式,也受限与他们在行动时候的偏激与保守,二者一体两面。而在本作品之中,回忆在一方面定下了故事微意识流的基调,另一方面也是对角色的不成熟的保护。
我将此片与《情书》比较,不仅是因为二者使用了回忆结构去递进塑造角色,也是因为二者都利用的回忆结构下的人物之谜特性。在情书中是男性藤井树,而在本文中则是武藤里伽子。而二者也在故事的收尾揭示了谜团。
武藤里伽子之谜
里伽子在故事中的形象是递进的,作者分层次的描述里伽子,观众的视角亦不断刷新着对里伽子的认知与喜恶。整体从优秀高傲转为缺陷百出,不得不承认从全片来看,里伽子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,她肤浅虚荣,对主角又不假辞色,甚至可以说前半部分的闪光点全被后半部分掩盖了。
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设计,人物的真实性在这种缺陷里透露出来。前半部分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去揭示里伽子静态的性格,而在东京之旅中,里伽子这个人物本身的成长又被藏在了这种动态之下。可以说里伽子并非用闪光点吸引观众,而是恰恰相反,她是用缺点去吸引观众的,就如在最后城下的杜崎拓想起的都是里伽子任性的样子。
当里伽子的谜被解开,她的缺点与矛盾、她在男主看来任性无法理解的部分都变成了一种值得怀念的过往。这是回忆结构的取巧之处,也是回忆结构的优越之处。